2019/04/21

台灣已經快速步入高齡化社會,面對愈來愈多高齡老人健康照護的需求,主管官署衛生福利部所制訂的「長照機構法人條例」,已於去年1月正式上路。

而為了引導壽險資金能夠投資國內長照機構,金管會也同步修訂保險法等相關法規,允許保險業者可以申請專案投資,用社團法人方式投資長照機構。繼而又在去年9月,提供安定基金費率加分機制,希望能增加保險業者的投資誘因。

從一個角度來看,面對著台灣人口結構加速老化的現實,可預見未來對長照機構的需求也將日見殷切。因而衛福部能夠啟動制訂有關長照機構的專法,理應得到各方肯定。而金管會願意配合同步修改相關法規、引導金額龐大的壽險資金願意投資長照產業,更可視為是向來被批評為行政體系只知各自為政,欠缺跨部會協調合作下,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。

然而,儘管衛福部和金管會在推動加速壽險資金投資長照產業,展現難得一見的協調合作機制。按照「好的開始,是成功的一半」的俗諺,則即使台灣果真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,屆時長照機構供應不足的隱憂應不致於成真。不過,這種樂觀的期待,透過對「長照機構法人條例」上路一年多來的「期初檢討」,卻發現殘酷的現實,和理想的預估之間,其實是存在著巨大的鴻溝。

根據新聞報導,有鑑於長照專法上路迄今已經逾年,但投資的金額卻始終「掛零」。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主動於17日找了國內八大壽險公司高層,了解各公司投資長照的意願。結果壽險業者務實的指出,衛福部定義的長照機構是「社會福利事業」,而非「營利單位」。是則站在業界的立場,如果投資不能獲利,將無法對保戶交代。具體而言,也就是將保戶的保費投資不是可營利的產業,根本無法符合壽險業的資金需求。

剖析衛福部制訂專法,期待能夠引導壽險資金投資經營長照機構,相較於凡事都要由公部門親力親為,甚至還要編列龐大的預算經費,這樣的創意構想並不能說錯。但是主觀的期待,在投入現實的試煉中,卻出現績效「掛零」的窘境。檢討起來,也許可以怪罪相關專法陳義過高,與現實狀況嚴重脫節。但是,如果衛福部面對「期初檢討」所呈現的問題癥結,透過主動修法,讓長照機構的定位從社福事業彈性調整為一般的營利事業。則可以想見,一定會引起社福界、長照專業團體的抨擊,戴上「圖利業者」的帽子。因此,可以說衛福部未雨綢繆想紓解長照機構供應不足的初心,如今卻因為難以兼顧理想與現實,反而自陷於進退失據的「窘境」了!

檢討國內壽險業零投資長照機構的個案,固然可能讓包括衛福部和金管會等相關部會陷入窘境與焦慮。但必須指出的是,這絕對不是整個公部門體系的特例,類似的案例其實所在多有。大家印象深刻,卻又糾結難解的,莫過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如何兼顧的兩難題。單是其中的環評制度,包括究竟應該由環保署主導,或是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的經濟部、交通部等主導,就一直吵鬧不休。而在面對更具體的公共建設或投資開發個案的審核認定標準,多年來始終無法找出一個讓開發方和環保界都可以接受的「雙贏運作模式」。在蔡政府時代,甚至因而賠掉一位出身環保界的環保署高管。而在一定程度上,公共決策的制訂和執行,如果無法跳脫「零和對抗的兩難局」,提升為「雙贏運作模式」,則到頭來最後的輸家一定是台灣。不是輸掉了環境正義、公平正義,就是輸掉了台灣的產業競爭力。

從這樣的宏觀視野,回過頭來,再來探討當前衛福部如何化解長照機構專法所面臨的困境。如果能夠務實的修改專法,讓壽險業者的資金能夠且願意進得來,自然是上上策。退而求其次,衛福部也許可以考慮結合其他部會及資源,讓長照機構的定位,從傳統僵化的「社會福利事業」,與時俱進的轉化為目前時興的「社會企業」。讓相對不必計較盈利多寡的社企,擔當起投入長照服務領域的積極角色。而未來長照社企的資金來源,除了可以由國發基金來供應,透過時興的群眾募資方式,甚至讓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長者,也願意加入提供資金的行列,也許可獲致政府、長照社企和高齡長者三贏的結局。不此之圖,衛福部面對需求日殷卻供應不足的長照機構困局,大概就只能坐困愁城了!

原文連結:

訂閱財經電子報

captcha

線上訪客

現在有 28 訪客 在線上

訪客點閱統計

內容點閱統計 : 3850552

訪客分析統計

今日: 27
昨日: 56
本週: 202
上週: 264
本月: 978
上個月: 1169
總計: 503199

TAIWAN 75.1%TAIWAN
UNITED STATES 19.4%UNITED STATES
AUSTRALIA 3.4%AUSTRALIA
HONG KONG 0.5%HONG KONG
POLAND 0.3%POLAND
JoomlaWatch 1.2.13-dev_01 - Joomla Monitor and Live Stats by Matej Koval